眼下的這陣“自行車熱”是不是能夠持續,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能在城市真正扎根,其實還取決于很多因素。
最近“自行車熱”在網上頻頻被提及。一些電商平臺數據也顯示,山地車、騎行等關鍵詞的搜索熱度居高不下,而在一些品牌的實體店中,供不應求已是常態。因為現貨緊缺,部分品牌的二手車價格也一路走高,有車主反映,騎了一兩年的車仍能原價出手,“保值率杠杠的”。
二手交易平臺,圖據中新經緯
針對這種情形,有人概括說自行車成了“理財產品”,也有人擔心,會不會有人像過去“炒鞋”一樣來“炒自行車”,結果可能血本無歸。這種憂患意識之下,提醒對“自行車熱”多一點理性判斷,當然也不是壞事。不過至少目前來看,“自行車熱”還沒到可能催生“炒鞋”亂象的地步。
首先,“自行車熱”有其現實需求土壤。疫情限制了人們遠途出行的選擇,讓不少人在身邊挖掘新的戶外可能。而自行車既有實用性,也能體現一種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如果是基本出行需求,滿大街的共享單車已能滿足。而偏高端的需求,屬于特定群體、特定區域,甚至屬于特定時間段。再過一段時間,是不是還能像現在這么火爆,則是未知數。在前景還不是很明朗的情況下,不太容易形成“炒鞋”的預期。
其次,自行車夠資格成為“理財產品”的,多是一些高端品牌。而這些品牌暫時缺貨,是因為產能短期跟不上突然爆發的需求,而不是商家特意采用“饑餓營銷”的方式。“炒鞋”之所以能成為風潮,除了二級市場各種自發的推波助瀾,主要原因是商家本就定期在推各種聯名款、限量款,這種游戲規則決定了“炒鞋”難以避免。而高端自行車基本價格本來就高,使用場景要求更高,不是每個人日常都能用得上,所以目前看來可能很難復制球鞋的營銷路徑。
所以總的來說,目前的“自行車熱”,更像是最近在社交媒體上火爆的露營一樣,代表的是一種流行趨勢。只不過相比露營,自行車擁有更多的實用性,受眾更廣,也更容易出圈。所謂自行車成“理財產品”,也不過是針對少數高端品牌自行車,本質反映的是短期供不應求的現狀,而不是已經成為一門可以“投機”的生意。
其實,在共享單車剛開始流行的那幾年,社會已經有過一輪“自行車熱”的討論。從保持個人健康、減緩城市交通擁堵、減少大氣污染等多個角度來看,自行車都有著無可忽視的優點。所以多一些人愛上騎自行車,是好事一件。
只不過,正如共享單車后來暴露出的一些亂象一樣,眼下的這陣“自行車熱”是不是能夠持續,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能在城市真正扎根,其實還取決于很多因素。比如自行車道規劃是不是合理,自行車的防盜有沒有保障,這都綜合考驗著城市治理能力。這方面,倒是當下值得好好思考和改善的。至于會不會催生“炒自行車”亂象,相信市場具有足夠的自我改良的能力。
編輯: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