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遼闊
? James Liu
車過屏東,便是坦途。東北-西南走向、縱貫島嶼的臺灣山脈占據了臺灣島中部的土地,平原只得依次在四周鋪開。相較于呈狹長分布的東部,西部平原區域面積更為寬廣。
以山脈分界,西側擁有全島80%以上的平原。放眼遠眺,一望無際的土地上,還有蜿蜒清澈的河流。發源自中央山脈的臺灣最大河流濁水溪一路向西,出山后形成大面積沖積扇,給予平原上的人們水源和濕潤的耕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全島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大自然已做好所有鋪墊,只等主角登場。
Ⅱ
一瞥
? James Liu
向西望去,祖國大陸與島嶼隔臺灣海峽相望;東南方向的南海邊緣,亦有千帆待發。海陸位置令人們渡海至此,優越的自然條件牽絆了行者的腳步,形成村落、城市,再從農耕文明走向工業。
臺灣西部的現代化發展進程快于東部。全島首府市臺北、第二大城市高雄分據北部與西南,與臺西中部的臺中分別為中心,構筑起臺灣的工業體系。
畢竟走馬觀花,時間有限,我無法去細致感受和描摹臺灣西部繁華背后的深度。只來得及停駐在城市一隅,企圖從方寸間讀出幾行字,幾個短語,或者凝結成一張照片,構筑對這里的印象。
Ⅲ
觸摸,脈絡
? CHI-CHUAN HSU
在高雄,我們選擇參觀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觸摸近代工業的脈絡。狹小土地面積、稀缺的資源讓臺灣的工業因地制宜,發展出類似日本的“進口-加工-出口”模式,最主要的工業部門為制造業,含紡織、電子、化學、食品加工等;其次是電力業、礦業和建筑業。
臺灣海峽南口的高雄,是臺灣南部的海路大門。它既為工業中心之一,這里包含中鋼、臺船、臺機、中化、煉油廠、發電廠等大型重工業;亦為交通樞紐,有臺灣最大、貨運吞吐量位世界前列的的高雄港。
? CHI-CHUAN HSU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位于高雄市三民區,是臺灣第一座應用科學博物館,亦為南臺灣第一個國立社會教育機構。
我們的參觀——其實用“參觀”并不合適,大概從開始體驗第一個互動裝置起,我和伙伴就自覺將身份定為為學習者,去參與這場兼備趣味性與科學性的博物館教育。
IV
互動與設計
“挖掘資料的年代”,成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互動裝置。
跳脫傳統圖文展示,基于內容,裝置設定成“發掘文物”的情景。
它的外觀是占滿整面墻體的巖層剖面模型,其中零散躲藏著幾個“寶藏”,需要體驗者手持探測手柄去發掘。
當手柄與物品上的感應器相吻合,電子大屏上便會顯示該物品的名稱、所屬年代及通過碳元素檢測方法得出結論的過程。
參觀者持手柄探尋正如對考古發掘的模擬。自己“探測”出的成果,怎能不認真閱讀?
除此之外,科學工藝博物館的設計也不落凡俗。“健康探索”展廳令我嘆為觀止,感受一場知識與設計美學的融合。
展廳入口設計成書本翻開的模樣,全廳以童話《愛麗絲夢游仙境》為線索進行串聯,整個展覽的設計與故事密切相關,既營造出如夢境探險般的場景,還通過隱喻轉化,將愛麗絲、兔子先生、咧嘴貓、紅心皇后、撲克牌兵等角色人物轉換成各展品的意象。如以紅心皇后代表壓力癥候群、撲克牌兵的牌面上列舉臺灣近年十大死因……我的觀展心態也從學習內容變為“我倒要看看你還能怎么編”,驚嘆于精巧的設計和關聯,以及體驗各種互動裝置。
Ⅴ
臨摹,高雄
? bluefreedom5
在科技工藝博物館,我才理解何為“寓教于樂”,并發現博物館原來是好看且好玩的。“好看”取字面意思,不必引申到展物的精彩,即展廳有設計感和美學價值,觀展時能感受到設計者的巧思和文化底蘊,拍到此一游照都不遜色于其他景點。“寓教于樂”則是博物館從“請勿觸摸”到“盡情觸摸”,通過模擬實驗、創設情境、簡單交互,讓參觀者能夠動手體驗,從而加深對展出內容的印象,感慨一句“有意思”。
? CHI-CHUAN HSU
以博物館這一窗口,我嘗試描摹高雄的模樣:發達的工業為底色增添凜冽,削弱傳統文化的人情味兒;但能從細節處嗅出科技律動里輕快的調子,如美麗島地鐵站斑斕的穹頂,六合觀光夜市成串的紅色小燈籠。
繼續向北騎行,我們途徑鱗次櫛比的高樓,前往下一個目的地臺中市。穿過車水馬龍的喧囂,到達破舊的村落,發現最斑斕的色彩。
Ⅵ
眷村的影子
? Louis Lu
眷村并非真正的村落,是時代的產物。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從日本接收臺灣,來自大陸的國民黨軍人、軍眷、流亡學生及企業家、公務員等,背井離鄉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為免除軍人的后顧之憂,臺當局對他們進行了有計劃的安置,無法居于營房或隨軍的眷屬,暫住于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
飄落異地的人們,用茅草、竹子混合磚塊和水泥搭起臨時住所。圍起眷村的竹籬笆內,是整個“丟掉的中國”的縮影,南腔北調,相濡以沬。
? VESS
在竹籬笆之外,卻是另一個臺灣。眷村,一個作為臺灣漸逝的特殊生存背景和社會形態,融合著異鄉人的流離悲愴,摻拌著苦樂交迭的命運行板,暗合著時代變遷的生命軌跡,統統都將成為閃亮而鮮活的集體回憶。而記憶難以消散的憂傷,名為鄉愁。一灣淺淺的海峽,擱淺了那么多難以抵達的思念。
如今,盡管大多數眷村已不復往昔繁榮,在歲月里凋零,但它的影響卻不可忽視。
Ⅶ
光陰的故事
? WuJS
“不要吃驚,第一家在后院認真練舉重的確定是,對,李立群……除了喘氣聲,他并沒有發出任何嗓音,因此也沒吵到隔壁在燈下念書的高希均和對門的陳長文、金惟純、趙少康……
我們悄聲而過,這幾家比較有趣,那名穿著阿哥哥裝在練英文歌的是歐陽菲菲,十六歲但身材已很好的她,對自己仍不滿意,希望個兒頭能跟隔壁的白嘉莉一樣……”
談到眷村,不能不提從這里走出來的名人。除了朱天心在上文《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所提到的名字外,還有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電影雙雄楊德昌和侯孝賢,文化界重炮龍應臺、張大春、朱天文,臺灣電視教父王偉忠,標志性的大美女林青霞、胡因夢,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鄧麗君,都來自眷村。
他們如破繭成蝶,在各自的天空翩翩起舞,令世人驚嘆。
? WuJS
文學與影視方面,眷村一詞,隨著時代更迭被賦予了不同內涵。早期,眷村題材并不廣泛,多散見于報紙副刊或是文章中的角色,屬于“文學中的眷村”。隨著眷村第二代作家嶄露頭角,以眷村為創作主題的文學作品才慢慢出現。
這些身跨截然不同生活情境與時代氣氛的眷村兒女們,一方面耳濡目染長輩反攻大陸的信念,一方面急著打開眷村的藩籬構造出一片新天地與新氣象,心中矛盾與彷徨尚不亞于父母那一段的戰亂血淚,化為文字,便充滿了力量。
? WuJS
近年,臺灣眷村越來越成為一個文化符號。為留住特殊年代尋常百姓的喜怒哀樂、生死歌哭,再現眷村記憶,眾多關于眷村的文藝作品被人們所關注。
王偉忠和賴聲川創作的舞臺劇《寶島一村》,講的便是當年隨國民黨來臺軍人在眷村的故事;
除此之外,還有《再見,忠貞二村》、電視劇《光陰的故事》、《閃亮的日子》等作品,讓遠在大陸的人們了解這個由遠離故土的同胞們所創建的地方。
Ⅷ
彩虹之色
? johannahf
到達臺中,我們懷著萬千思緒踏入一座現存的眷村,卻發現這里與想象截然不同。
這座名為“干城六村”的眷村,被稱作“彩虹眷村”。走進村內,蓬勃的生機映入眼簾,沿著村口數十米長的巷道向內走,便不可自拔地被染成彩色的墻磚吸引目光。再往里走,墻面上出現更多色調明艷、熱烈的畫作。地面以紅漆作底,用白色和黃色等勾勒出小鳥、小雞和兔子等造型;墻面則分區塊,時而以藍色為背景、時而以白色或黃色為背景,上面畫了數百卡通造型的猴子、貓和孩童。紅、黃、藍、綠、白,絢爛的色彩和極富想象力的線條,讓人們仿佛置身于童話世界。
? johannahf
有些墻面上除圖畫外,還寫著美好的寄語:工作順利、萬事成功、貌美如花……我們興高采烈地拍照,適逢那天陽光燦爛,光影和色調都非常出片。快門停頓之余,看著造型俏皮的兔子、小雞、猴子、小鳥、卡通人物、花朵、太陽以及彩虹,我原本以為,作者是一群天真可愛的孩童。
但實際上,最初拿起畫筆的人,是一位年過八旬的退伍老兵。
Ⅸ
涂鴉之力
? 健忘的行攝世界
民國12年,出生于香港九龍的黃永阜為響應“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于1949年入伍編入海南島第10軍團。1950年隨著國民政府來臺,先后在金門、高雄、屏東等地服役,最后搬遷至臺中春安社區,定居于此。86歲那年,黃永阜因打發時光開始涂鴉,用兒時的方式呈現自己所喜歡的東西。
最初,老人只是在自家屋里屋外描繪心事,不少鄰居途徑,被充滿童真的畫作吸引,遂邀請他去作畫。問及這些畫的靈感來自何處,他說都來自夢:“每天只要夢見什么我就會趕緊把它畫出來,人老了,記性不好,我怕忘了。這些畫差不多都是我在夢里看見的……”
黃永阜以眷村內的巷弄街道為畫布,還原出曾有的夢境。各式彩虹線條與可愛動物,把破舊的眷村變成了絢爛多彩的童話世界。這些彩繪改變了一座眷村的景觀,如荒漠上的野花般,堅韌地綻放美麗,為無趣的現代城市增添驚喜。
老伯伯的童心,讓彩虹眷村抵抗住了歲月的摧殘,成為大人小孩心中的樂園。在這片眷村面臨拆遷時,很多人站出來聯名保護它;保護這些畫,抑或一種內心的純凈與堅持,一個時代的縮影。彩虹村的“彩虹”,不止是墻壁和地面上的五顏六色,更是一份心意。
故事的最后,因為黃永阜堅持創作,原本要被拆除的破敗村落越來越受歡迎,被當地政府保留下來,成為對外免費開放的藝術公園。無數游客來此參觀、拍照,購買一張明信片、或一根彩虹冰棒。“彩虹眷村”的啟用,成為都市計劃與人文景觀并存的最好范例。改變、創造一個地方的歷史,就這么悄然在一個人身上發生了。
Ⅹ
由臺南,至此刻
? Kazz I
從臺南至此,我們似乎也在沿著歷史發展的脈絡前進。赤崁樓古韻猶存,見證明代的炮火;全球范圍內的工業革命蔓至高雄,翻開近代史的一頁;新中國成立掀起的驚濤駭浪,推動離岸的船只,裝載幾十年的鄉愁。
地理鋪就的舞臺上,歷史轟轟烈烈地演繹。大到國家、省份,小到一個村,一個人,皆為參與者,最終展現出當下,我們存在的此刻。
編輯: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