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騎行能夠保證科學?對于普通人來說在騎行中又要注意什么?
科學研究顯示,騎自行車是最佳的有氧運動之一,可以全面鍛煉人體的內臟器官,尤其是提高心肺耐力的作用明顯。長期堅持騎車能使心肌發達、收縮有力,血管壁彈性增強,肺活量增大,提升呼吸系統功能。同時,騎車相對于慢跑等運動,對下肢沖擊小,不但能有效鍛煉下肢肌肉關節,還可以動員軀干和上肢肌肉。與其他交通方式相比,人們騎車出行時情緒狀況最佳,承壓能力最強,更有活力和信心,這些都能促進心理健康,讓人更快樂。
國家健將級自行車運動員唐浩然表示,科學運動從選車開始,對于初級愛好者來說,平把公路自行車輕便,騎行起來速度較快,適合日常鍛煉,很多城市的騎行綠道上都適合,而且車輛結構也比較簡單,維修起來方便,還有儲物空間;山地車不容易扎胎,車子較重、騎著穩當,還可減震,面對山路等復雜路面效果會好一些。對于裝備的選擇上,最好是穿著騎行服,選用快干面料吸濕排汗,騎行服上還會有小口袋便于收納手機等隨身物品;專業的騎行褲會在車座部位墊的比較厚實,騎行時減輕對下體的壓迫;普通的騎行愛好者一般用不到鎖鞋,不過建議穿著鞋底比較硬的運動鞋騎行,可以緩解腳掌的疲勞。
對于普通人來說,騎行的正確姿勢為身體稍前傾,兩臂伸直,腹部收緊,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膝、髖關節保持協調,注意把握騎行節奏。在騎行過程中,為了避免身體損傷,還要注意騎行方式。初級愛好者騎行以1至2小時為宜,15至20公里即可達到鍛煉效果。騎行中注意休息和轉換姿勢,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并且不能報復性騎車鍛煉,應規律鍛煉,多種運動方式結合,避免短時間突擊騎行,還應避免長時間在崎嶇不平的道路騎行。長時間騎行要注意熱身和結束后的放松活動。在騎行的時候最好佩戴運動手環或是心率帶,能夠實時監測自己的心率變化,從而調節騎行運動的強度。
有的人騎完自行車后經常會出現大腿肌肉酸痛的情況,唐浩然說:“這是騎行后的正常身體反應,在騎行時膝蓋和大腿兩側側方肌包括臀部肌肉的發力較多,長時間騎行會造成肌肉內部的充血,引起酸痛脹痛。建議在騎行完后不要立馬停下,先逐漸降速,再推車走一段時間,讓身體有個適應過程。回家后洗個熱水澡讓身體放松。如果平時就有慢性疼痛或騎行后出現四肢關節或頸腰背部不適等問題,要及時到專業康復機構進行診治和評估。”
編輯:FF